
簡單來說這部電影主軸就是繞著台灣拍一圈,藉由單車這個特殊的交通工具,可以營造出緩慢的觀察角度,與革命前夕摩托車之旅不同,後者故事的重點在於停下摩扥車後的衝突,而單車環島可以讓大多數的故事,都發生再單車上,用很緩慢的敘事手法,串接旅途上的許多故事。 我喜歡看陳懷恩處理旅行上發生的小事情,譬如說蘇花公路上「行腳」五體投地跪拜的場景,不需要演員們的"表演",觀影者就可以感受到這塊島上不同的畫面文化,會讓人再思考。畢竟這是經過剪輯的電影,觀眾會意識到導演「框」進去畫面的東西,應該都有他特別的意義,問題只是在觀影者能不能解讀畫面中符碼的意義。 至於這部電影的個人比較無法接受的部份,是職業演員~ 或者說熟悉劇場表演的演員們,在這齣戲中的表演就有點過了,會讓人與電影中好不容易培養的氣氛中抽離,硬生生地帶到劇場較誇張的表演層次中,口味重了許多...也喪失了一些真實性,也許導演認為旅行的過程中個人情緒變化幅度也是很大的,讓他有這樣的安排,或者說心太大想探討更多的社會現象...。好險,戲中這樣的安排不是很多,絕大多數還是讓台灣這塊土地自己演戲,攝影機隨著主角移動,這樣的味道就能令人滿足了。想想單純切「粉肝」的一個特寫鏡頭,會不會讓你想起小時候拜拜,阿媽一邊切粉肝一邊叫孫子過去,偷偷塞一口給你? 台灣真的很美,如果能夠自己一吋一吋的品味,那是一件很棒的事情。開車旅行真的太快、走路又是累死人的慢,只有單車最適合來探索我們生長的土地,用自己的眼睛看我們深愛的台灣,與當地人聊天打屁,啟動荒廢許久的好奇心,多聽一些在地人家發生的故事,都是自己一步一腳印辛苦發現的紀念品,是比單從書本或看電視來得生動、真實。 拍一部刺激好看的電影也許可以靠大預算搞定,但能利用一部電影打動人心,創造風潮帶動流行,那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。這部片子帶動全島自行車熱潮,讓更多人投入自行車的世界,享受雙輪踩踏的樂趣。﹝個人也是這股風潮的逐浪者﹞「練習曲」一片中展現出來的台灣人文風情,更喚醒了大家重新注意這塊土地的美好面,原來我們的家鄉這麼美,與其一周盯著電視看著沒啥變化的政治鬧劇,倒不如騰出七天踏上單車來趟環島之旅,踩踏雙輪迎著風聲譜出自己的練習曲。 有些事現在不做,一輩子都不會做了... 希望讀者們有昭一日能圓環島夢,若是有些許遺憾無法成行,在此推薦您這一部最好看的環島記錄片─「練習曲」!DVD已經上市,請大家多多支持 ^^ |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