騎虎難下》系列又來囉... ! 那個比賽怎還不結束啊... 繼續談下去囉~

JOE (以下簡稱 J):老是我說教,這次換你聊一下美少女攝影

RX (以下簡稱 R):這怎麼好意思呢?

J:其實我也挺愛女性人像攝影,大師也有一顆凡人心,呵呵~ 我們從這次林安泰古厝拍Cindy照片開始吧。

R:大師這次怎對這一系列特別有興趣。

J:其實我想針對「對象與攝影者心理」這個層面切入。畢竟與一群色蛋一起拍照,你必須有你自己的想法與規劃,作品才有意義。

R:我想你應該注意到「影像作品同質化」這個問題。畢竟同樣的model、場景,大家選用的器材也都差不多,所以《攝影者心理》層面因素決定了作品走向。

J:這正是我想說的,運用個人化手法在代表共同經驗的影像中走出差異化。

R:構思這次外拍意義的同時,我思考著是否遵循既往或是革命...。

J:我看你這次作品其實有很重的《反古》感覺,說不出來是怎樣~

R:只是很單純不想拿著變焦鏡、或是L鏡拍照... 反璞歸真吧,所以這次就帶著三顆定焦鏡頭出門。

J:就這樣喔.... 媽的~ 我還以為有啥了不起的想法。

R:這你就不對了,對於器材的尊重與重新檢討是攝影人應該有的責任。攝影並不是全都是必須under再同一個評判框架中。

J:的確,我必須對先前發言道歉...。攝影靈魂的解放並不只是單純在美學一個環節上,畢竟攝影的本質上有著濃濃的消費行為,而器材正式其中關鍵之一。

R:使用同一個影像題材,讓觀賞者因為圖像傳遞訊息《重複》而《麻痺》,才能突顯器材在影像細微處的差異,也可以說在視覺麻痺的灰燼中,攝影的另一個元素因而得到新生。

J:所言甚是,對於手邊器材的重新詮釋,外拍場合的確再適合不過了。那我們先來討論一下Sigma AF APO MACRO 150mm F2.8 EX DG HSM吧... (雪特,名字怎這樣長)

R:刻板印象MACRO鏡頭並不適合人像攝影,在這種共同經驗或認知下,攝影者其實很容易被習慣束縛,觀念侷限了硬體的臨界點。

J:其實是你還沒買 Canon EF 135mm F2 L吧~

R:沒預算買創作意圖是兩碼事啦~

J:哈哈哈!! 你這顆鏡頭我曾經使用過,雖然拍攝主題不一樣,但是感覺卻又那麼似曾相識,這應該就是定焦鏡的特性,鏡頭設計師有融入自身的哲學,或是說留下了finger print。

R:答對了,能夠掌握定焦鏡的《finger print》,才算是打開攝影封印的第一步,這也是接下來幾篇文章要討論的重點。

J:即使了解《finger print》的意涵,對於攝影者「表現方法過於類似」,其實還必須靠更深入的心理層面因素才能解決。

R:個人化表現手法藉過器材與心理的差異化,在投射與共感的兩個構面上,降低了攝影中「複製」的基因。

J:..........

R:你怎不說話?

J:你看Cindy真是天生麗質,皮膚禁得起MACRO鏡的放大檢視!

R:大師啊...這跟今天討論的攝影議題有關嗎?

J:沒關係,只是提醒你下次有美女外拍要找我,那時候部落格大賽已經結束了,可以解放一下自己囉~

未完~ 待續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ik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9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