敬重的王大哥跟我說過一句話:「Canon的大三元鏡頭是開發給攝影記者用的,使用方便為最高指導原則...,這三隻是工作鏡頭,不是"攝影"鏡頭!」。這句話等到鏡頭一多之後才深刻的體會到,變焦鏡要達到定焦鏡的品質真的非常困難,最好的創作夥伴還是鍾愛的那幾顆定焦鏡,不過在這種工作場合,特別是在千軍萬馬衝鋒陷陣,那還是祭出大三元鏡頭比較方便一些。

很多網友對攝影工具可能不太清楚,這裡說明一下所謂Canon大三元為何?這是三隻變焦L鏡的暱稱,分別是16-35mm F2.8L24-70mm F2.8L70-200mm F2.8L IS,看到這裡眼尖的網友應該有注意到,最後一隻就是前幾天連載提到的小白IS。而我使用的是上一代的機種,所以我的裝備依照購入順序是28-70mm F2.8L、70-200mm F2.8L、16-35mm F2.8L,組成我防潮箱中的變焦L鏡軍團。(沒有光圈小於F2.8的,哈哈哈)

拍車展一定得帶小白去,不過如果都是拍半身大頭照,整理照片時候也會覺得很無聊的,會希望多一些焦段拍出來不同型態照片,交代環境與人物的關係,大三元的其他兩兄弟當然要上場執勤表現一下囉。

不過... 看倌們您可知道這三隻鏡頭加起來有多重,一起揹出去我可受不了,所以考慮到這次車展性質,反正鎖定三菱攤位、表演是重複固定的,那就計畫分兩次去,所以鏡頭組合分別是小白+16-35mm 跟第二場的小白+28-70mm,以下就來看看這兩隻鏡頭不同於小白的表現吧。

當天的拍攝環境跟大家說明一下,展示場地有分(1)主要表演舞台、(2)週邊小展示舞台、還有(3)現場活動展示區。其中以主舞台與拍攝者距離最遠,如陳思璇的系列照片都是這個距離拍攝的,而洪小玲要展示Zinger,所以部分照片是在週邊小展示舞台拍攝,以上兩個點SG與攝影者都有刻意保持的安全距離,而現場活動展示區就可以與SG面對面拍攝了。

選用鏡頭還是要看當時的情況與攝影者想表現的意境,這裡只能講一個通則,就是膝上或全身的照片比較適合28-70mm這個焦段,拍出來的通常會帶有部分週遭環境,沒有小白特寫的張力也不會誇張,求得比較平實的影像;如果想要涵蓋更大的區域、或是利用廣角的變形誇張SG的比例,那就靠16-35mm囉,視覺效果的確是十分戲劇化。另外,16-35mm與28-70mm這兩隻鏡頭焦段有部分重疊,呵呵~ 有時候可以縱容一下不想換鏡頭的懶、或是走到面前了來不及換就硬撐。

最後補充說明一下,我使用的機身是Canon EOS 1D M2,他的感光元件較小,必須X1.3倍才與135相機相等,所以周圍畫面被裁切掉,感覺上似乎是放大了1.3倍,好在裁切部分不會太多;但是如果是20D、350D這些感光元件更小的機種(1.6倍),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囉,畫面大部分都被裁光光囉....要使用10-22mm的鏡頭才能達到16-35mm的效果。

這次附圖也列出拍攝資訊,有興趣網友自行參考囉,希望沒有誤導大家.... ^^,車展相關文章到此完全結束,明年再見囉。作一下小廣告,談完大三元變焦鏡後,接下來要集中討論手上幾顆定焦鏡了(24mm F1.4, 35mm F2, 50mm F1.4, 85mm F1.8),敬請期待!!!!


Lens 16-35mm | 16mm | F5.6 | 1/ 80 sec | EV+1 |  ISO 400 


Lens 16-35mm | 32mm | F3.5 | 1/ 80 sec | EV+1 |  ISO 400 


Lens 16-35mm | 32mm | F4.5 | 1/ 125 sec | EV+0 |  ISO 400 


Lens 16-35mm | 35mm | F4.5 | 1/ 100 sec | EV+0 |  ISO 400 


Lens 28-70mm | 70mm | F3.2 | 1/ 250 sec | EV+1 |  ISO 400 


Lens 28-70mm | 50mm | F3.2 | 1/ 125 sec | EV+1 1/3 |  ISO 200 


Lens 16-35mm | 35mm | F5.6 | 1/ 100 sec | EV+1 |  ISO 400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ik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7) 人氣()